总有家长会这样问我们爱琴私领馆的老师:我是不是可以让孩子先看看钢琴,看看Ta对钢琴究竟有没有兴趣和天赋?
钢琴不是有了兴趣才能学好,而是学好了才会有兴趣。因为我们的孩子都太小了。
听到这种答案,家长往往一愣,而且多少会有些不理解。

如今,手指划屏***能通往全世界。新世纪到来让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,教育也如此。
多元化教育成了新一代家长的迫切需求,家长开始为孩子选择不同的兴趣特长:画画、舞蹈、机器人、小提琴、钢琴。
钢琴***是典型。每500个学习乐器的孩子中,***有200个学习钢琴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学琴的孩子们还在刀耕火种,一步步攀登峭壁,家长也如此。
一是家长让孩子自己选择兴趣爱好,什么都体验一下,随孩子自己选择。
二是家长为孩子指定了兴趣科目,带有强制性,必须得学。
众多事实表明
******类家长对孩童的培养期望到***后大多往往落空,孩子没坚持一阵子***放弃了。
而******类家长坚持到***后,倒真正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和天赋,孩子不但学得长久,并且音乐天赋被全面激发,弹的一手好琴,引人羡慕。
其实,孩子们在******次接触某项技能后,新鲜感维持时间通常都很短,失去兴趣的速度很快。
所以,很多人报名儿童钢琴班没几次***不去了,足球课也不踢了,跆拳道不练了,笔墨纸砚扔在一边。
然而看似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的孩子们,却又对手机和各种游戏情有独钟。趴在床上,手指灵动沉浸到声光四射的魔法和激烈的枪战中,对各种魔法技能和枪支属性了如指掌。
家长们又气又恨。除了游戏里的一场场战役,难倒再没有什么能让孩子们持续关注和坚持?
因为:很多旁人看似有兴趣的东西,对当事人来说都是枯燥的。
孩子学钢琴***是如此,这不仅仅是孩子的事。老师们抱怨的***多的***是,孩子们不练琴。
离开技术性的爱好,其实只是孩童时的好奇。这种好奇不足以支撑一段成***,更不足以支撑一段未来。
孩子们能否在幼儿时期获得艺术方面的天赋,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并非取决于孩子的天赋,而取决于家长的果敢与决心。

有家长发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***可以跟着电视哼唱,便惊讶又自豪的以为自己的孩子是个天才。
但真相是99%孩子在小时候都有这样的音乐能力,这不是什么天赋,这仅仅是幼儿时期对谐和音一种正常大脑反应。
孩子对音乐性的感官远远不足以让他有自主训练的能力和动力,同时更不足以让孩子获得所谓的「兴趣」和「技能」。
像郎朗小时候自己练琴***能high起来的孩子太少。
郎朗在幼儿钢琴时期,有90%以上的功劳和成***来自于郎爸的鼓励和督促。虽然大多数家长并不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郎朗,但郎爸的坚持却是***终开花结果。
在实际钢琴训练过程中,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曲子都不会是孩子喜欢的。任何好听的乐曲都离不开吊手背、转指、下键、力量输送、跑动、演奏指法和节奏把控等基本功。
任何音乐性再好的教材,里面能让孩子觉得「好听」的曲子也不过几首;再******的教师,也不会让孩子们至始至终停留在朗朗上口的儿歌阶段。
所有的过程,都是循序渐进从浅入深,甚至还要经历一个枯燥阶段。